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转型发展 > “四就近”
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呼唤顶层设计-新洲区委老干部局 2014-07-29 10:46: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原创    

      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呼唤顶层设计
 
——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新洲区委老干部局
 
      近两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老龄化社会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老干部队伍结构的深刻变化,给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干部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已成为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从基层老干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在社会形势、格局已呈现重大变革的现实面前,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急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多年一以贯之的政策措施、工作理念、服务职能、保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对老干部工作的走向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效果,实现“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的目标。为此,就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一、老干部党员组织关系要推进“随人走”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上,中组部领导强调要用心用情、尽心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干部服务管理,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是老干部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种服务管理如何实现?从目前面上情况看,无论是从社会认知度逐年上升的“四就近”工作,还是从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大党建”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就离退休干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或者是有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难度大、被忽视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造成事实上的工作不到位。
  在实践中,从事实际工作的感觉难度大是因为:
  一是离退休干部本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在目前体制下,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后的老同志仍觉得自己是“组织的人”。他们对原工作单位一往情深,对任何形式的“剥离”他们的行为从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但在时间、空间上他们与在职时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令原工作单位难以统一管理。
  二是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设置管理职责定位一直没有明确。一方面,离退休干部对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现实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作为社区等接收部门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困惑和难处。有的社区负责人在座谈中反映说,现在社区常住居民中离退休干部党员确实是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建设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从组织设置现状来看,目前大部分社区都是“支部委员会”层次的基层党组织,社区没有“权力”在支部中再建一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即便建了,社区也不能名不正言不顺地视其被领导,在管理上应该没有付予社区有什么职责。
  三是较大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党员长期处于“四无”状态。在目前离退休干部党员中,有一大批是原国有、集体企业离退休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企业改制的改制,撤销的撤销,除了居住在城镇社区中的一部分党员一年中参加几次学习活动外,由于组织关系没有得到落实,较大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党员长期处于“四无”状态即:党组织生活无处过、党费无处交、重要节日无人问、生病住院无人看。
  四是“脱管”离退休干部党员现象较为普遍。改革开放以来,在离退休干部党员中,越来越多的老同志随着子女们成家立业,一年四季如“提线木偶”般地听从子女的召唤,带来他们外出频繁、人户为离、居所多变。也造成他们长期处于“叫”没有应声、“看”不见人影、远离组织的管理真空地带。
  基于此,改变离退休干部党员管理的两难局面,使这一党龄长、占比高的群体不因离退休而“人走茶凉”、“无家可归”,是老干部工作特别是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亟待重视和加强的工作。
  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形成党的基层组织、老干部党员呼应互动、有效对接的灵活管理模式,从整体上采取固定组织关系和临时老干部党员之家的“随人走”的方法,是解决当前老干部党员管理中千差万别情况的一个有效举措。即对居地相对稳定、适合参加原支部活动的,依然维持原来组织关系并参加其党组织的活动;对常年居住外地且地点相对稳定的,可由居地社区、村组(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党组织采取“有来必接”、“申报登记”的方法,其党组织关系由居住地党组织纳入辖区党员统一管理,让外来老干部党员组织生活和学习活动一样参加、党费一样缴纳、评先表彰一样参与、慰问看望活动一样对待。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干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都能激励他们警醒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老干部养老服务工作要融入“社会化”
  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意见》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这不仅预示着养老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同时也标志着老干部工作发展将步入新的转型期。时代的要求和老干部工作本身出现的队伍人员、规模结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决定着简单地沿袭几十年的老办法是无法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的。老干部工作只有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相适应、相衔接、相协调、相一致,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从而推动老干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老干部工作必须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切实将老干部服务工作向“社会化”延伸、拓展作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去谋划。
  一是要从思想观念上引导老干部走向“社会”。老干部服务是一项细致、琐碎而具体的工作,经过30余年的实践,形成了老干部在经济、医疗和物质生活待遇得到较好的保障之后,普遍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期盼和要求,而这一要求与时下“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不谋而合,社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功能、能力上,与多年来依靠单个部门、有限的工作力量做为老同志服务这一同样的工作相比,舞台空间更大,包容性、适应性更强,参与面、接纳面更宽。因此,要引导老干部消除思想顾虑,更新思想观念,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接受社会服务,不是要将他们推向社会,而是通过回归社会这一形式,得到来自社会多形式、多层面的服务,让社会这只有形、有力的“手”,使老干部更加直接、广泛地接地气,沟通联系的领域更加广泛,了解的信息量、参加活动的选择性更多、更灵活,促进老干部将原单位由“ 娘家 ”向“亲戚”观念的蜕变,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社会这一新的环境中愉悦、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要将政府、部门做不了的事交给“社会”。多年来,老干部服务管理的职能是以依靠政府权力为主体实现的。但随着党政部门晒“权力清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不该由党政部门事无具细地系于一身的“权力”职能开始逐步交由社会去做。而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很多老干部服务工作方面的事现在单靠党政部门去做已做不了,也做不好。比如,“双高期”老干部的平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空巢”、孤寡老干部的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这些吃喝拉撒的事情今后将不是靠政府行为来执行,还有大势所趋的公务车辆制度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对老干部配车、用车方式带来的冲击等等。
  三是要让宽松的政策条件环境对接“社会”。政府将“权力”交给社会,不是将责任一推了之。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而完事。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快速进程包括老干部队伍规模的迅速壮大,需要政府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力保障、设施建设等基础条件方面加大力度。以对接“社会”的优良环境,来增加“社会”的信心,激发“社会”的热情,促进全社会都来关注包括老干部在内的老年事业,发展和做强老年社会服务事业。
  三、老干部养老保障机制要端出“新菜单”
  老干部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这一群体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发展和全面深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0多年来,从中  央到地方为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机制和措施,为广大老干部安享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应对转型期老干部养老保障机制中凸现出的新问题?如何从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中,既体现出从政治上确立老干部是“特殊群体”,又从社会层面避免带有“特殊化”的色彩?需要从顶层设计中端出“新菜单”。结合实际工作中老干部及社会各方呼声,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为离休干部安享晚年开启“绿色通道”。离休干部是一支建国有功、建业有绩的功臣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休干部呈逐年递减趋势,资料显示,我区健在的离休干部为86人,平均年龄86.5岁,其占全区离退休干部总数的1.5%,而全国的这个比例也仅为4.5%还弱。从这个群体的地位、比例、年龄的属性,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怎样做也不过份”的高度,以出台新的政策的形式,为离休干部这支时日不多的群体开启一条“绿色通道”,在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政策措施的同时,对生病住院、临终关怀、住养老院、家庭护理、家政服务、丧事安葬等方面由“政府买单”、给予“全包”,以保证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在党和政府“从优”政策的陪护下,不留遗憾地活出尊严、活出品质。
  二是为老干部共享发展成果增发“共享补贴”。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老干部工作中的一个新名词,也是近几年老干部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倾向性问题,但对应解决一直没有“统一口径”的回声落地。各地近几年来着眼于保持老干部队伍稳定和对老干部的感情,在实践中以五花八门的“暗补”居多。坦率地说,这种“肉捂在饭里”的费力不讨好的作法,并没有得到认可。应该从政策的角度使其合法化、公开化。有必要在老干部离退休费中以单独的名目为离退休干部调整设置、增发“共享补贴”项目。这样做既体现了“从优”的政策,也能够让老干部从心理上、从实处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是为困难老干部群体建立“帮扶机制”。由于所在的地区、原工作单位等历史原因的存在和疾病、家中出现天灾人祸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老干部队伍中家庭出现经济困难的近几年相应增多,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各地一直大多是采取临时应急措施筹措资金,以缓解燃眉之急。这样做不仅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临时”措施终究只能是权宜之计。应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项目,作为老干部工作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四是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整合“一张图纸”。近几年各地为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争相加大活动阵地建设投入。但同一地区(尤其是地市县级)无视人口密度的实际,先后同时建设供市民参加文化、体育、健身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越来越多,这样重复建设中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对有限的社会公益建设资金既是一种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以群分”的弊端,同时也对老年服务社会化功能带来制约,应该统筹规划,下好、下活养老服务社会化这盘棋,将资源有效整合成“一张图纸”,从而发挥文化活动阵地社会化服务的整体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