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网
把脉“虚症”,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 2015-06-30 08:47:37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30日 05 版)     作者:本站原创    

把脉“虚症”,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
 
      改革发展要打通哪些“最后一公里”?作风建设要防止哪些回潮、变形和反弹?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如何落细落小落实?群众的感受最深刻,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自4月13日起,本报在《今日谈》栏目开展“‘实起来’难在哪”的主题征文,请群众道身边事、说心里话,与我们一起把脉党员干部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就如何“严起来、实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一封封邮件、一个个故事鲜活生动、一针见血,将“虚头巴脑”的时弊揭示得淋漓尽致,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案例样本。到今天,我们共收到群众来稿来信上万件。梳理这些珍贵的素材,我们力图找病因、挖病根,寻找“虚症”的诊治之道。
——编 者 
      
      “为了谁”的天平不摆正,即使“干起来”了,也是不啃硬骨头、不直面问题的,根本“实不起来”
      “世界上最难写的,莫过于一个‘实’字。把这个字写好了,改革必成,法治必明,作风必正,一切都不在话下”,“干部们也不容易,能把说到的做到,不耍花腔放空炮,我们就很满意”。有读者在给本报“今日谈”栏目的投稿中这样写道。
      群众的期待,是干部改进作风最大的动力。从党的十八大至今的两年多来,党中央始终把求实务实落实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下大气力一抓到底,人们正感受到积极的变化:干部见得勤了,创业更便捷了,民生改善提速了,各项改革一步步落地……这些都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然而在转变的过程中,一些顽疾依然存在。通过群众来信来稿这一窗口,我们对不务实、不落实的“虚症”有了更直接的体认、更细致的观察。
      从群众反映看,最集中的是“滑肩膀、踢皮球”问题,典型表现为“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从致电8个部门也无人理睬破损窨井,到村镇干部互推责任不碰农地纠纷;从千篇一律的“已向有关部门反映”,到一成不变的“我们还在调查”……脸好看,事难办,犹如沙滩流水不到头。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干部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心中无责、肩膀无力,担当就无所依凭,职责也就“打了酱油”。
      “不看文件分量,只看领导脸色”,导致“对上不对下”,群众对此很有意见。有村民反映,某日到乡政府办事,发现话好听、事好办,与平时迥异。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沾了检查组的光。在一些干部看来,大会上讲的、群众反映的,往往可以缓做、虚做。但是上级电话催的、当面交代的,就不敢怠慢。这种“选择性落实”,折射出权力观的缺失,尤其是宗旨意识的淡薄。
      “眼中有利益、心中无全局”,对政策部署断章取义,于己有利则执行,无利或不利则变通,使得落实打了折扣跑了偏,这类问题不可忽视。比如,一些地方环保执法“抓小放大”,对财政贡献大的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中央要求简政放权,有的部门明放暗不放,转给下属单位。囿于“一亩三分地”,盯着眼前不顾长远,就会人为制造各种壁垒,阻断落实的链条。
      “浮言废行,浮行废事,浮事废政,浮政废世。”改革措施不落实,危害不言而喻。客观来讲,这些“虚症”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水土不服”,比如有的制度照抄照搬、标准模糊、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也有能力不匹配的因素,如有的基层干部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自己却抱着“老皇历”不放,墨守成规,创新不足,措施乏力。此外,还有些地方务实氛围不浓,“下面看上面”“大眼瞪小眼”,遇事攀比磨洋工、做虚功唱空文的惯性尚未根除。养成“马上就办”的自觉,需要从个人到部门都经历一个新习惯的养成过程,增厚干实事、求实效的土壤。
深入剖析“虚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谁”的天平没有摆正。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干起来”了,也是不啃硬骨头、不直面问题的,根本“实不起来”。试想,如果都用私利的眼光去打量改革措施,壮士断腕的勇气从何而来?勇毅笃行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都用松松垮垮、敷衍应付的状态来做工作,改革怎么推动,政策怎能落地?思想上偏离了为民的坐标,行动上必然会远离“三严三实”的要求,“虚症”缠身、弊病滋生也就在所难免。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针对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进一步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彰显了鼓励实干、拒斥虚浮的鲜明导向。当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理应像《今日谈》征文所说的那样,“不为面子赶工期”“莫让热线变‘冷线’”“解决好群众的小麻烦”,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群众的期望才不会落空,“虚症”也才会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