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集画册 > 离退休30年理论研讨
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市老干部局课题组 2014-12-09 19:10: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原创    

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武汉市老干部局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文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年来的探索历程,得出了“老干部工作基本属性三个不变”的结论。同时揭示了在人的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作用下,老干部工作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进而提出适时、适度地从战略上实现老干部工作重点转移。建立与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相衔接的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实施与老干部工作部门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大部制改革;加快谋求与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相配套的最佳工作模式等,促进老干部事业在创新发展中焕发青春与活力。
      中国特色干部离退休制度走过30年发展历程,老干部队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的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三重影响”下,老干部工作进入“两制并存”、“工作转型”的临界状态。从老干部人群的基本属性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老干部工作规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寻求新的工作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干部工作重点的适度转移,对于从战略决策上推动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认识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属性始终不会改变
      基本属性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分析和考量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首先必须对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属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评价干部离退休制度为“在党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1],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事实证明,无论从工作对象、党的事业,还是从社会发展来看,老干部工作始终处于特殊地位,其基本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第一,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的基本价值不会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作为老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具有老年人的一般属性,又是现阶段乃至未来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地区的建设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并且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从整体上看,广大老干部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功之臣,没有前辈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2] 据中组部统计,目前离退休干部党员占全国党员的八分之一,约为1000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占全国基层党组织的二十分之一,约为20万个。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决定着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政治资源。从“财富观”和“资源观”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
      第二,老干部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的基本定位不会改变。老干部“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3]。这一提法,对老干部工作赋予更为准确的定位,对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属性作了拓展,表述了老干部工作与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关系,凸显了老干部工作在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同时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内涵作了延伸,指出了老干部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明确了加强老干部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强烈的责任感,深刻认识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中去加强,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去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为老干部工作的未来发展做好更为充足的硬件和软件准备。
      第三,党和政府创新发展老干部工作的基本政策不会改变。自1982年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老干部政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4],这是新时期我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是老干部政策的基石,仍然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谋划”[5]。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原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退休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等工作”[6],这标志着老干部工作的内涵在深化,外延在拓展,范围在扩大,同时也预示着老干部工作部门创新发展的使命更为艰巨。 
二、准确把握老干部工作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分析和考量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还必须对其变量因素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在人的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作用下,当前老干部工作正面临着三个历史性转变。
      第一,在人的自然规律影响下,老干部队伍发生了“骤增骤减”的结构性变化。我国现阶段的老干部队伍,在制度设计上实际包括两个特殊人群,以1949年9月30日为界限,划分为离休干部,退休干部。一方面,离休干部人数呈现数量逐年递减且整体处于“双高期”的趋势。以武汉市老红军和离休干部为例,1980年有老红军216人,离休干部15482人。至2011年老红军只剩13人,年龄都在90岁以上,有离休干部5786人,平均年龄83岁。调查表明:离休干部平均年龄不断增大,人数越来越少,全市近三年来离休干部的递减幅度在4%-5%之间。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现实意义上的离休干部概念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退休干部人数呈现数量逐年递加且年龄相对偏低的趋势。据初步统计,武汉市现有退休干部 10.74万人,并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人的自然属性影响下,老干部人群的主体将由离休干部向退休干部转移,退休干部已经成为老干部群体中的主体,或将成为老干部工作的唯一主体。
      第二,在市场经济规律影响下,老干部工作正处于“两制并存”的特殊性阶段。从服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两制并存”主要包含于两个层面。一是离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的“两制并存”。一般而言,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与所在地区同级在职干部一样,其离休金待遇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高于退休干部。离休干部是共和国的特殊功勋人群,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作出了自己的特别贡献,因而属于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范畴的特殊人群。由于这两类老干部主要依其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而区分,从而保证在起点上体现了历史公平性和现实公平性。两类老干部的政策区别、待遇差别是由历史因素所决定的。由于“硬杠杠”所限,退休干部与离休干部相比较,虽然在待遇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一般不会因此上升为矛盾状态,退休干部人群与离休干部人群仍然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关系。二是国有体制内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退休干部之间存在的“两制并存”。退休干部人群情况复杂,分属于机关、事业、企业等部门(单位)服务管理。在社会转型中,由于政策制度设计的滞后或缺失,不同单位的退休老干部乃至离休干部在待遇上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企业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差距,而且表现为事业单位与机关的差距。其中不少人具有基本相同的历史起点和历史经历,他们“创造财富的时代,正赶上我们重积累、轻消费,长期维持低工资水平的计划经济时代”[7],只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出现个人和群体转向而带来了待遇差距。而离退休干部的这种“转向”和“转身”大多属于非个体行为,或由组织安排所决定,或由企业改制及退出市场所致。从现实情况来看,国有体制内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的“两制并存”已经影响到老干部工作的和谐发展,并成为老干部工作必须特别重视的重点、难点之一。
      第三,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老干部工作部门面临着“工作转型”的要求。老龄化趋势是我国现阶段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传统养老观念和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城市化改造与搬迁等重大因素的影响,老干部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居住地日益分散,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单纯依靠原单位和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干部的需要。老干部工作范围扩大与老龄社会来临“两峰交至”,老干部工作面临新的“舞台机遇”,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上都要适应新变化,开放式服务,便捷式服务,成为新形势下改进老干部工作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老干部工作部门应利用社会养老、社区养老资源来补充人员、精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加快实现老干部工作转型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干部工作重点转移
      在牢牢把握落实离休干部两个待遇这个根本的前提下,老干部工作应该继续以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作为主线,把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纳入现实的重点和未来的趋势,立足改革创新,加快实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深化服务管理,转变工作职能,建立健全老干部保障与服务管理体系,适时、适度从战略上推进老干部工作重点转移。
      一是积极建立与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相衔接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共享改革成果。老干部政策中的核心政策是“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微从优”,这是建立和谐的老干部队伍,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适应老干部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并适时加以科学合理的调整。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实力成倍增长。政府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加大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投入。当前的离退休干部政策,特别是对退休干部,没有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相配套,30年一贯制的退休干部政策,显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快退休干部政策设计,建立健全改革保障机制,日常服务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让老干部真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老干部工作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是探索实施与老干部工作部门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大部制改革,实现老干部工作资源最优整合。“初建时期的老干部工作体现满足干部新老交替的阶段性需求,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依附于离休干部特定身份需要,有一定历史时期性、阶段性的功能”[8]。在体制上,主要是由各单位内部成立的应急性工作机构,属于应急性的内部管理体制,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老龄社会的来临理论准备不足,实践未能及时展开。为解决单纯依靠老干部工作部门提供服务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30年间的老干部工作机制经历了单设老干部局(处、科)、由组织部副部长兼任老干部局局长、组成地区性的老干部工作协调会议的发展过程。目前一些地方探索建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值得重视。总的看来,在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上由历史时期性、阶段性的工作向常态性、持续性的工作转化,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老干部工作格局,使老干部工作成为党管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加快谋求与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相配套的最佳工作模式,促进老干部工作在重点转移中创新发展。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老干部工作必然面临两个基本现实。一方面,我国已经提前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迈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无形压力,以及对精神生活方面的更大需求,也使得老干部常常为各种生理与心理的疾病所累,进入“生理脆弱期”和“心理敏感期”。从某种程度上讲,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是老干部工作最为重要的落脚点,即要让老干部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快乐并健康地度过幸福晚年。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市场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社区人”是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在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基本完善,待遇全面落实的情况下,针对“双高期”老干部的现实需求,开展利用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是老干部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基本趋势是将老干部工作纳入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视野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老年社会组织为老干部服务,发挥老年大学、老年社团、老年公寓等社会组织和公共福利设施为老干部服务的社会功能。利用社区资源,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无偿服务、社会责任服务、产业推进服务等创新之举。将老干部与老龄事业合辙并轨,共同发展,形成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老干部工作格局。
      理论探索和各地实践证明,创新以退休干部为主要对象的老干部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老干部工作的大势所趋,建立健全老干部保障与服务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迎接老干部工作重点转移,是我们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光荣历史责任。
注释
[1] 王月红:《立足新起点  回望30年》,《中国老年报》2012年2月23日。
[2] 习近平:《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
[3]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
[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 习近平:在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9月12日)。
[6]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
[7] 张梅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民日报》2011年6月8日第20版。
[8] 《“老干部工作论坛”研讨综述》,《老干部之家》总第304期。
 
课题组成员:胡先强  张明清  方耀强  丁汉君  尹国成
张  帆  夏宗光  王  芳
执  笔  人:方耀强                               
                                       
                            2012年2月28日